录音棚实战
-
资深混音师血泪总结:音频处理必避的12个技术雷区
录音阶段的死亡陷阱 凌晨三点的控制室里,我看着波形图上密密麻麻的底噪欲哭无泪——这是新手最容易中的第一枪。明明在监听音箱里听着干净的干声,导出后却像老式电视机雪花声般沙沙作响。关键就在于录音时总觉得"后期能修",殊不知32bit浮点录音也不是万能药。 建议在前期就做好声学处理:在空调出风口贴吸音棉,给电脑主机加装隔音箱,甚至用羽绒服包裹话筒支架。去年给独立乐队录鼓时,发现军鼓拾音话筒意外收录到底鼓共振,最后用橡胶垫片隔离支架才解决——这种物理隔离比后期做门限效果自然十倍。 混音环节的七宗罪 上周接手某流行...
-
话筒界的冰与火之歌——论电容麦与动圈麦在人声录制中的战术抉择
第一章 物理课代表敲黑板 凌晨三点的控制室里混音师小王第20次切A/B组试听轨道时突然意识到——这对命运双生子正用不同的语言诠释着歌者的灵魂震颤。当AKG C414捕捉到的唇齿碰撞细节清晰得让人头皮发麻时,Shure SM58却用温厚的胸膛将歌者那略微颤抖的气息包裹成令人心碎的叹息... 1.1 能量转化背后的量子纠缠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当我们对着振膜吐气时其实正在进行一场微观世界的粒子狂欢盛宴(此处应有物理学博导推眼镜的动作)。1923年诞生的经典电容器结构至今仍在遵循库伦定律默默耕耘;而动圈结构的电磁感应则在法拉第他老人家的注视下日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