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7DJ

EQ进阶指南:人声、吉他、鼓组的实战调校秘籍

12 0 0 0

一、 人声EQ处理:告别“嗡嗡”声,塑造清晰度

1.1 常见问题及解决思路

1.2 实战案例分析

二、 吉他EQ处理:消除箱体声,突出特色

2.1 原声吉他

2.2 电吉他

三、 鼓组EQ处理:打造紧实有力的低频

3.1 底鼓(Kick Drum)

3.2 军鼓(Snare Drum)

3.3 踩镲(Hi-Hat)和镲片(Cymbal)

四、总结与进阶

你好,我是你的音乐制作伙伴,狂热的音频设备发烧友“波形雕刻师”。

咱们之前可能聊过EQ的基础知识,但你知道吗?EQ这玩意儿,就像一把雕刻刀,用的好,能让你的音乐脱胎换骨。今天,咱们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,直接上干货,聊聊在实际混音中,怎么用EQ处理人声、吉他、鼓这三大件,解决实际问题,让你的作品听起来更专业。

一、 人声EQ处理:告别“嗡嗡”声,塑造清晰度

人声,绝对是混音中的重中之重。一段好的人声,能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。但人声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,比如录音环境不好,有“嗡嗡”的低频共振;或者歌手嗓音条件有限,听起来不够清晰。这时候,EQ就能派上大用场了。

1.1 常见问题及解决思路

  • 低频“嗡嗡”声 (100-250Hz): 房间共振、近讲效应(话筒离嘴太近)都会导致这个频段过强。解决方法很简单,用一个高通滤波器(High-Pass Filter, HPF),把100Hz以下的部分切掉。如果“嗡嗡”声还是很明显,可以用一个窄带的Bell EQ,在100-250Hz之间找一个最“嗡”的点,然后衰减它。
  • 鼻音 (500Hz-1kHz): 有些歌手的鼻音比较重,听起来闷闷的。你可以在这个频段尝试小幅度的衰减,让声音更通透。
  • 浑浊感 (250-500Hz): 这个频段如果太多,声音会显得很浑浊,缺乏清晰度。适当衰减可以提升清晰度,但不要过度,否则声音会变薄。
  • 刺耳感 (2-4kHz): 这个频段关系到人声的“侵略性”。如果太强,会让人觉得很刺耳。但如果太弱,人声又会显得不够突出。所以,这个频段的处理要特别小心,根据歌曲的风格和歌手的嗓音特点来调整。
  • 齿音 (5-8kHz): “咝咝”的齿音是很多人声录音的噩梦。你可以用一个De-esser插件来处理,也可以用一个窄带的Bell EQ,在这个频段找到齿音最明显的地方,然后衰减它。
  • 空气感 (10kHz以上):这个频段如果处理得好,能给人声带来一种“空气感”,让声音更开阔、更自然。你可以用一个Shelving EQ,稍微提升一点这个频段。但不要提升太多,否则会引入噪音。

1.2 实战案例分析

假设你现在有一段人声录音,听起来有点闷,还有点“嗡嗡”声。你可以这样处理:

  1. 先用一个HPF,把80Hz以下的部分切掉。这能去除大部分的低频噪音。
  2. 在150Hz左右找一个最“嗡”的点,用一个窄带的Bell EQ衰减3-6dB。
  3. 在300Hz左右,尝试小幅度衰减2-3dB,提升清晰度。
  4. 在2kHz左右,稍微提升1-2dB,让人声更突出。
  5. 在6kHz左右,找到齿音最明显的地方,用一个窄带的Bell EQ衰减2-4dB。
  6. 在12kHz以上,用一个Shelving EQ提升1-2dB,增加空气感。

记住,这些只是参考数值,具体怎么调,还要根据你的耳朵来判断。EQ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适不适合。多尝试,多对比,找到最适合你这段人声的处理方式。

###1.3 进阶技巧: 动态EQ

有时候,人声在不同段落的频率表现是不一样的。比如,主歌部分可能比较轻柔,副歌部分比较高亢。这时候,用静态EQ就很难兼顾。你可以考虑使用动态EQ(Dynamic EQ)。

动态EQ,顾名思义,它的增益或衰减量不是固定的,而是根据信号的强度来动态变化的。比如,你可以设置一个动态EQ,让它只在人声唱到高音的时候,才对2kHz进行衰减,这样就不会影响到主歌部分的表现。

二、 吉他EQ处理:消除箱体声,突出特色

吉他,尤其是原声吉他,在录音时很容易产生“箱体声”,听起来闷闷的,不清澈。电吉他的处理则更注重塑造音色,突出它的特点。

2.1 原声吉他

  • 箱体声 (200-500Hz): 这是原声吉他最容易出问题的频段。你可以用一个Bell EQ,在这个频段内扫频,找到最“闷”的点,然后衰减它。衰减的幅度可以大一点,比如6-10dB。
  • 清晰度 (1-3kHz): 这个频段关系到吉他的拨弦声和手指滑弦的声音。适当提升可以增加清晰度,但不要过度,否则会显得刺耳。
  • 明亮度 (5-10kHz): 这个频段能给吉他带来一种“明亮”的感觉。你可以用一个Shelving EQ,稍微提升一点这个频段。

2.2 电吉他

电吉他的EQ处理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音色。比如,摇滚乐的吉他,通常会在中频(800Hz-1.5kHz)做一些提升,来增加它的“冲击力”。而金属乐的吉他,则会在低频(80-200Hz)和高频(3-5kHz)做一些提升,来营造一种“重型”的感觉。

  • 去除“嗡嗡”声 (100-250Hz): 即使是电吉他,也可能会有“嗡嗡”声。处理方法和人声类似,用一个HPF或者窄带的Bell EQ来衰减。
  • 塑造音色 (800Hz-5kHz): 这是电吉他EQ处理的重点。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,在这个频段内进行各种尝试,找到你想要的音色。
  • 增加“空气感” (10kHz以上): 和人声、原声吉他一样,适当提升这个频段,也能给电吉他带来一些“空气感”。

###2.3 实战案例
假设你要处理一段失真吉他,想要让它听起来更有力量感,同时又不会太闷。

  1. HPF切除80Hz以下,去除不必要的低频。
  2. 200-300Hz 窄带衰减,去除箱体声。
  3. 1kHz左右 提升3-4dB,增加冲击力。
  4. 3-4kHz 提升2-3dB,增加失真吉他的“撕裂感”。
  5. 根据情况在8kHz以上,小幅提升,增加明亮度。

三、 鼓组EQ处理:打造紧实有力的低频

鼓组,是整首歌曲的节奏骨架。鼓组的EQ处理,重点在于打造紧实有力的低频,同时让各个鼓件的声音清晰可辨。

3.1 底鼓(Kick Drum)

  • 低频 (60-80Hz): 这是底鼓的“根基”,决定了底鼓的“力量感”。你可以用一个Bell EQ,稍微提升一点这个频段。
  • 敲击声 (2-4kHz): 这是底鼓的“敲击声”,决定了底鼓的“穿透力”。你可以用一个Bell EQ,稍微提升一点这个频段。
  • 去除“嗡嗡”声 (250-500Hz): 和人声、吉他一样,底鼓也可能会有“嗡嗡”声。处理方法类似。

3.2 军鼓(Snare Drum)

  • “响度” (120-240Hz): 这是军鼓的“响度”,决定了军鼓的“饱满度”。你可以用一个Bell EQ,稍微提升一点这个频段。
  • “啪啪”声 (2-4kHz): 这是军鼓的“啪啪”声,决定了军鼓的“穿透力”。你可以用一个Bell EQ,稍微提升一点这个频段。
  • “咝咝”声 (5-8kHz): 这是军鼓的“咝咝”声,类似于人声的齿音。你可以用一个窄带的Bell EQ,找到最明显的地方,然后衰减它。

3.3 踩镲(Hi-Hat)和镲片(Cymbal)

  • “清脆”声 (7-10kHz): 这是踩镲和镲片的“清脆”声,决定了它们的“明亮度”。你可以用一个Shelving EQ,稍微提升一点这个频段。
  • 去除“刺耳”声 (2-5kHz): 如果踩镲和镲片听起来太“刺耳”,你可以在这个频段做一些衰减。

###3.4 实战案例:
假设我们要处理一套摇滚鼓组,希望它听起来紧实有力,同时各个鼓件的声音又很清晰。

  1. 底鼓: 60Hz提升3dB,增加力量感;2.5kHz提升2dB,增加敲击感;300Hz衰减4dB,去除嗡嗡声。
  2. 军鼓: 200Hz提升2dB,增加饱满度;3kHz提升3dB,增加穿透力;6kHz衰减3dB,去除咝咝声。
  3. 踩镲: 8kHz Shelving提升2dB,增加明亮度;3kHz衰减2dB,防止过于刺耳。
  4. 通鼓(Toms): 根据具体情况,在100-400Hz做适当提升,增加丰满度。在2-5kHz做适当提升或衰减,调整音色。

四、总结与进阶

今天咱们聊的,都是一些实战中常用的EQ技巧。但记住,EQ只是工具,你的耳朵才是最终的裁判。多听、多试、多对比,才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声音。

除了以上,还有一些更高级的EQ技巧,比如:

  • Mid/Side EQ: 可以分别处理声音的中间(Mid)和两侧(Side)部分,让你的混音更有空间感。
  • Linear Phase EQ: 可以避免传统EQ带来的相位失真问题,让声音更自然。
  • Matching EQ: 可以把一段音频的EQ曲线“复制”到另一段音频上,让它们的音色更接近。

这些进阶技巧,咱们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聊。现在,拿起你的EQ,去雕刻你的声音吧!

记住我的话,没有“最好”的EQ,只有“最适合”的EQ。相信你的耳朵,大胆去尝试,你一定能做出让所有人都惊艳的音乐!

Apple

Comment

打赏赞助
sponsor

感谢您的支持让我们更好的前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