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7DJ

不止是惊吓:恐怖片声音景观如何织造持续的心理恐惧

5 0 0 0

声音,恐惧的无形建筑师

寂静的重量:当“无声”胜“有声”

低频的压迫:来自深渊的震颤

模糊与暗示:让你自己吓自己

声景 VS 配乐:恐惧的双重奏

超越惊吓,抵达内心深处的恐惧

声音,恐惧的无形建筑师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?关掉画面,只听一部恐怖片的声音,却感觉比盯着屏幕时更加毛骨悚然?视觉上的惊吓往往是短暂的冲击,但真正让你坐立不安、背后发凉、甚至在电影结束后几天还心有余悸的,往往是那些精心设计的声音景观 (Soundscape)。我们不是在谈论那种廉价的、突然一声巨响的“Jump Scare”(尽管它也有其作用),而是更深层次的、利用声音(甚至寂静)来操纵心理、营造持续不安感的艺术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恐惧来自屏幕上的怪物或血腥场面,但实际上,声音设计师才是那个在你潜意识里悄悄施工的建筑师,他们用无形的砖瓦——寂静、低频、模糊不清的声响——搭建起一座让你无法逃离的心理恐惧迷宫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聊聊,恐怖片是如何超越简单的惊吓音效,运用复杂的声音景观来织造那种挥之不去的、令人窒息的心理恐惧,特别是以《遗传厄运》(Hereditary) 和《寂静之地》(A Quiet Place) 这两部近年来的杰作作为案例。

寂静的重量:当“无声”胜“有声”

在声音的世界里,寂静并非空白,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。在恐怖片中,刻意制造的寂静往往比喧嚣更具威胁性。为什么?

  1. 放大期待与焦虑: 人类天生会对寂静产生警惕。在自然界,绝对的寂静往往意味着危险潜伏。当电影突然安静下来,你的听觉会不自觉地变得敏锐,试图捕捉任何一丝风吹草动。这种期待本身就充满了焦虑感,你在等待那个“必然”会打破寂静的可怕事物。
  2. 剥夺安全感: 日常环境中的背景噪音(白噪音)会给我们一种“正常”和“安全”的感觉。当这种背景音被抽离,你会感到暴露和脆弱,仿佛失去了保护层。
  3. 凸显微小细节: 在极度安静的环境下,平时被忽略的细微声响会被无限放大,例如人物紧张的呼吸声、地板的吱呀声、远处不明的滴水声……这些声音在寂静的衬托下,变得异常清晰和不祥,暗示着某种不寻常正在发生。

《寂静之地》就是将“寂静”作为核心机制的绝佳范例。在这个被听觉极其灵敏的怪物所统治的世界里,声音等于死亡。电影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一种令人窒息的安静之中。

  • 寂静即生存法则: 影片中的寂静不是为了“吓你一跳”而做的铺垫,它本身就是环境、是规则、是持续存在的威胁。观众和角色一样,被迫进入一种高度紧张的静默状态,每一个可能发出的声响都让人心惊胆战。
  • 听觉焦点转移: 因为缺乏常规的环境音和对话,观众的注意力被迫集中在那些微弱的、与生存息息相关的声音上:赤脚踩在沙子上的声音、手语交流时衣物的摩擦声、角色极力压抑的呼吸声和心跳(虽然我们听不到心跳,但能感受到那种紧张)。这些声音成为了叙事和情绪的核心。
  • 对比的恐怖: 正是因为长时间的压抑寂静,任何突然出现的声音,无论大小,都具有毁灭性的冲击力。钉子、掉落的相框、婴儿的哭声……这些在平时微不足道的声音,在《寂静之地》的语境下,成为了宣告死亡的丧钟。这种由极静到有声(通常是危险信号)的巨大动态范围,制造了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冲击。
  • 主观听觉的运用: 影片巧妙地利用了女儿 Regan 的失聪设定。当视角切换到她时,声音世界会变得模糊、沉闷甚至完全消失,让观众切身体验到她的孤立和在无声世界中面对有声威胁的恐惧。这种主观听觉的切换,进一步加深了对寂静和声音关系的探索。

《寂静之地》证明了,最高明的恐惧有时恰恰源于声音的缺席。它迫使你倾听寂静本身,感受其中蕴含的无尽威胁。

低频的压迫:来自深渊的震颤

你是否曾在观看某些电影时,感到一种莫名的胸闷、不安,甚至生理上的不适,即使画面上并没有直接的恐怖元素?这很可能是低频音效在作祟。

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是 20Hz 到 20000Hz。低于 20Hz 的声音被称为次声波(Infrasound),虽然我们通常“听”不到,但身体能够“感受”到它的震动。而那些接近或略高于 20Hz 的极低频声音,即使音量不大,也能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:

  • 生理共鸣: 低频声波的波长较长,穿透力强,容易与人体器官(如胸腔、腹腔)产生共鸣,引发不适感、焦虑感,甚至恐惧感。有研究认为,某些闹鬼地点的传说可能与环境中存在的特定低频声波有关。
  • 模拟大型/未知存在: 在自然界,巨大的物体(如雷暴、地震、大型动物的咆哮)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低频声音。因此,在电影中持续存在的低频嗡鸣或脉冲,会下意识地暗示着一个巨大、沉重、具有潜在威胁的存在,即使你并未亲眼看到它。
  • 营造压抑氛围: 低频声音像一层厚重的毯子,笼罩整个声场,制造出一种沉闷、压抑、无处可逃的氛围。它不像高频的尖叫那样直接刺激,但其持续的存在感更能有效地积累心理压力。

《遗传厄运》就是运用低频氛围营造心理压迫感的大师。导演阿里·艾斯特和他的声音团队(包括作曲家 Colin Stetson)深谙此道。

  • 无处不在的低频嗡鸣: 电影中充斥着一种难以名状的、持续存在的低频背景音。它可能混合着风声、遥远的交通声,但又经过处理,变得异常扭曲和不祥。这种声音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威胁,而是构成了整个世界的基础色调——一个充满不祥预兆、摇摇欲坠的世界。
  • “咔哒”声的低频暗示: 查理标志性的舌头“咔哒”声,虽然本身频率不低,但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或预示着不祥事件,并且在某些关键场景中,这个声音会被放大、扭曲,并叠加低频元素,使其超越一个简单的声音符号,变成一种令人心悸的、仿佛来自非人存在的印记。
  • 仪式与超自然的低频表现: 在涉及邪教仪式或超自然现象的场景中,低频音效的使用尤为突出。例如,招魂场景中的低沉吟诵和环境噪音,以及影片后半段超自然力量显现时,那种仿佛空间本身都在震颤的低频效果,极大地增强了事件的诡异感和力量感。
  • 心理状态的外化: 随着主角安妮精神状态的恶化,声音景观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和充满压迫感。低频的持续存在,如同她内心不断累积的创伤和恐惧,沉重地压在观众心头。

《遗传厄运》的低频运用并非为了制造瞬间的惊吓,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,逐步提升观众的焦虑阈值,让那种源于血脉、无法摆脱的宿命感和深层恐惧,通过身体的感受(而非仅仅是听觉)传递给你。

模糊与暗示:让你自己吓自己

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,往往甚于已知。当一个声音来源不明、性质模糊时,我们的大脑会试图去解读、去填补空白,而这个过程往往会导向最坏的想象。恐怖片的声音设计师深知这一点,他们擅长利用模糊不清、难以辨认的声音来挑动你的神经。

  • 来源不明的声音: 墙壁里传来的抓挠声、阁楼上的脚步声、黑暗中微弱的呼吸声或低语……这些声音的关键在于“来源不明”。你不知道那是什么,在哪里,有多近。这种不确定性直接转化为恐惧。
  • 扭曲的熟悉声音: 将日常熟悉的声音(如笑声、儿歌、电话铃声)进行扭曲、放慢、变调或加入混响,使其变得陌生而诡异。这种“熟悉中的陌生感”尤其令人不安,因为它破坏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基本认知和安全感。
  • 暗示性的非具体声音: 一些经过特殊处理的、非自然的音效,可能模仿生物的嘶吼,也可能像是金属的摩擦,或者干脆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合成音效。它们不指向任何现实中存在的东西,但其音色、动态和节奏充满了威胁性和攻击性,直接作用于你的恐惧本能。

在《遗传厄运》中,除了“咔哒”声,还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声音细节:

  • 难以辨认的低语: 在某些场景中,背景里似乎混杂着微弱的、难以听清的低语,你无法确定那是风声还是人声,内容是什么,但这足以让你感到被窥视和不安。
  • 与邪教相关的声音符号: 电影中与派蒙(Paimon)崇拜相关的声音元素,往往是象征性的、非写实的,例如某些仪式中使用的特殊乐器声或吟唱,其模糊和异域感增强了邪教的神秘和恐怖。

而在《寂静之地》中,怪物的声音设计本身就是模糊与暗示的典范:

  • 独特的生物声: 怪物的发声,无论是其移动时产生的咔哒声,还是其用以定位的回声,都经过精心设计,听起来既像生物,又带有机械或外星的质感。它们不是地球上任何已知生物的声音,这种独特性和未知性放大了它们的恐怖。
  • 声音作为武器: 怪物利用声音进行探测和攻击,声音本身成为了它们的武器和感官延伸。当它们发出那种尖锐刺耳的、用于扫描环境的声音时,即使没有直接攻击,也充满了侵略性和威胁性。

这种模糊和暗示性的声音设计,最高明之处在于它并非直接告诉你“这里有鬼”或“怪物来了”,而是提供一些碎片化的、令人不安的线索,然后利用你自己的想象力去构建那个最可怕的画面。声音成为了一个引子,真正让你恐惧的是你脑海中被它触发的联想。

声景 VS 配乐:恐惧的双重奏

需要区分的是,我们讨论的声音景观 (Soundscape) 主要指构成电影世界环境的各种声音元素,包括环境音、特殊音效、人声(有时也包括经过处理的人声)等,它们更多是叙事环境的一部分。而配乐 (Score) 则是作曲家为电影创作的音乐,通常用来引导情绪、烘托气氛、强调戏剧冲突。

在恐怖片中,声音景观和配乐往往紧密协作,有时甚至边界模糊:

  • 互相融合: 像 Colin Stetson 为《遗传厄运》创作的配乐,大量使用了非传统的乐器(如低音萨克斯)和演奏技巧,其产生的音色和织体有时听起来非常像环境噪音或特殊音效,与声音景观融为一体,共同构建了一个统一的、令人不安的声音世界。
  • 功能互补: 声音景观负责建立现实感(即使是扭曲的现实)和提供具体的听觉线索,而配乐则更多负责抽象情绪的渲染和心理节奏的把控。例如,在一段紧张的追逐戏中,急促的脚步声、喘息声属于声音景观,而背景中不断加速、变得越来越不和谐的弦乐则属于配乐。
  • 刻意对比: 有时,声音景观和配乐会形成刻意对比,例如在一个看似平静的日常场景中(声音景观正常),配乐却悄然奏响不祥的旋律,暗示着潜藏的危机。

理解声音景观和配乐各自的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,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到声音在恐怖片中营造恐惧的复杂性。

超越惊吓,抵达内心深处的恐惧

廉价的 Jump Scare 只能带来短暂的生理刺激,就像被人从背后猛推一把。而真正高级的恐怖片声音设计,是通过精心构建的声音景观,实现持续的心理渗透。它利用寂静制造真空,让你的焦虑无处安放;它用低频施加重压,让你感到无形的威胁如影随形;它用模糊的暗示挑逗你的想象,让你自己成为恐惧的共谋。

《遗传厄运》和《寂静之地》等影片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们对声音力量的深刻理解和大胆运用。它们证明了,声音不仅仅是画面的附属品,更是塑造情绪、推进叙事、直抵观众内心最深层恐惧的有力武器。

下次当你再看一部让你心惊肉跳的恐怖片时,不妨试着在某个时刻闭上眼睛,只用耳朵去感受。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,那些真正让你汗毛倒竖、坐卧不安的,往往并非来自你所看到的,而是来自你所听到的——那个由声音精心编织的,无处不在的恐惧之网。

Apple

Comment

打赏赞助
sponsor

感谢您的支持让我们更好的前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