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7DJ

告别噪音烦恼!主流降噪插件深度对比及实战技巧

4 0 0 0

一、 为什么我们需要降噪插件?

二、 主流降噪插件大比拼

1. iZotope RX 系列

2. Waves NS1 Noise Suppressor

3. Acon Digital DeNoise

4. 其他降噪插件

三、 降噪实战小技巧

四、 总结

混音的世界里,噪音总是如影随形,让人头疼不已。无论是底噪、电流声,还是突如其来的杂音,都会严重影响作品的质量。还好,我们有降噪插件这个“秘密武器”。今天,咱就来聊聊几款主流降噪插件:iZotope RX、Waves NS1、Acon Digital DeNoise 等,好好对比一下它们的优缺点、适用场景,再分享一些实战小技巧,让你的作品从此告别噪音困扰!

先声明一下,我不是啥“带货”的,只是根据自己多年的使用经验,给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。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和感受都不同,所以最终选择哪款插件,还得看你自己的需求和喜好。

一、 为什么我们需要降噪插件?

在正式开始对比之前,咱们先来聊聊降噪的必要性。你可能会觉得,我录音的时候已经很注意了,环境也很安静,为啥还要降噪呢?

其实,噪音的来源有很多,除了环境噪音,还有:

  • 设备底噪: 麦克风、声卡、前级等设备本身都会产生一定的底噪,即使是高端设备也无法完全避免。
  • 电流声: 电源、线路等问题可能导致电流声,这种“嗡嗡”声在后期处理时非常明显。
  • 唇齿音、呼吸声: 录制人声时,这些细微的声音很容易被麦克风捕捉到。
  • 房间反射声: 即使在安静的房间里,声音也会在墙壁、天花板等表面反射,形成混响,影响声音的清晰度。

这些噪音虽然细微,但在后期放大处理后,就会变得非常明显,影响听感。因此,降噪是音频后期处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
二、 主流降噪插件大比拼

接下来,咱们就来对比一下几款主流的降噪插件。

1. iZotope RX 系列

如果说降噪插件界有“扛把子”,那非 iZotope RX 莫属。RX 是一款独立的音频修复软件,功能强大到令人发指,几乎可以解决所有音频问题。它不仅可以降噪,还可以去除咔哒声、爆破音、失真等等。当然,它的价格也不便宜。

RX 提供了多种降噪模块,其中最常用的有:

  • Voice De-noise: 专门针对人声降噪,效果自然,操作简单。
  • Spectral De-noise: 基于频谱分析的降噪,可以处理更复杂的噪音,但操作也更复杂。
  • De-hum: 去除嗡嗡声、电流声等低频噪音。
  • De-click: 去除咔哒声、爆破音等短促的噪音。

优点:

  • 功能强大,几乎可以处理所有类型的噪音。
  • 降噪效果出色,音质损失小。
  • 提供多种降噪模块,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。
  • 可视化界面,操作直观。

缺点:

  • 价格昂贵。
  • 操作相对复杂,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。
  • 对电脑配置要求较高。

适用场景:

  • 各种类型的音频降噪,尤其是复杂噪音。
  • 音频修复,如去除咔哒声、爆破音等。
  • 对音质要求高的专业场合。

小技巧:

  • RX 的降噪模块可以结合使用,效果更佳。
  • 使用 Spectral De-noise 时,可以先用“Learn”功能分析噪音,再进行降噪。
  • RX 提供了很多预设,可以先试试预设,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。
  • RX 的处理比较“吃”CPU,建议在处理前先将音频导出为 WAV 格式,再进行处理。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宿主软件(DAW)和RX之间的资源争夺,因为如果直接在宿主软件中加载RX进行实时处理,会占用很多CPU。

2. Waves NS1 Noise Suppressor

Waves NS1 是一款非常简单易用的降噪插件,只有一个推子,操作极其简单。它可以自动检测并消除背景噪音,效果还不错。

优点:

  • 操作极其简单,只有一个推子。
  • 自动降噪,无需手动调整。
  • 效果自然,音质损失小。
  • 价格相对便宜。

缺点:

  • 功能单一,只能处理简单的背景噪音。
  • 无法处理复杂噪音。
  • 没有可视化界面。

适用场景:

  • 简单的背景噪音降噪。
  • 对操作要求简单的用户。
  • 预算有限的用户。

小技巧:

  • NS1 的降噪强度不宜过大,否则会影响音质。
  • 可以尝试将 NS1 与其他降噪插件结合使用,效果更佳。

3. Acon Digital DeNoise

这是一款相对小众的降噪插件,但效果却很惊艳。它采用了先进的降噪算法,可以有效去除各种噪音,同时保持音质的自然度。

优点:

  • 降噪效果出色,音质损失小。
  • 操作简单,易于上手。
  • 提供多种降噪模式,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。
  • 价格适中。

缺点:

  • 知名度较低。
  • 没有可视化界面。

适用场景:

  • 各种类型的音频降噪。
  • 对音质要求高的用户。
  • 追求性价比的用户。

小技巧:

  • DeNoise 的“Adaptive”模式可以自动适应不同类型的噪音,效果不错。
  • 可以尝试调整“Reduction”和“Sensitivity”参数,找到最佳的降噪效果。

4. 其他降噪插件

除了以上几款,还有一些其他的降噪插件,如:

  • Waves Z-Noise: Waves 的另一款降噪插件,功能更强大,但操作也更复杂。
  • Sonnox Oxford DeNoiser: 老牌降噪插件,效果出色,但价格昂贵。
  • FabFilter Pro-Q 3: 这虽然是一款均衡器插件,但它的动态均衡功能也可以用来降噪。

三、 降噪实战小技巧

掌握了以上几款插件的基本用法,我们再来分享一些实战小技巧,让你的降噪效果更上一层楼。

  1. 降噪不是万能的,前期录音更重要。 降噪插件虽然可以去除噪音,但也会对音质造成一定的影响。因此,在录音时尽量选择安静的环境,使用质量好的设备,避免产生过多的噪音。
  2. 降噪要适度,不要过度。 过度降噪会导致声音失真,听起来不自然。一般来说,降噪强度不宜过大,以不影响音质为前提。
  3. 降噪要分段处理。 对于不同类型的噪音,可以使用不同的降噪插件或不同的参数进行处理。例如,对于底噪可以使用 NS1 或 DeNoise,对于电流声可以使用 RX 的 De-hum,对于人声中的唇齿音可以使用 RX 的 De-click。
  4. 降噪要结合其他处理手段。 降噪只是音频处理的第一步,还需要结合均衡、压缩、混响等处理手段,才能得到最终的理想效果。
  5. **降噪可以“自动化”。**如果一段音频素材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噪声,且噪声的强度、出现的时间段都不同,手动调整每个时间段的降噪参数会非常繁琐。此时可以利用宿主软件(DAW)的“Automation”功能,对降噪插件的参数进行自动化控制。例如,在 Cubase 中,可以为降噪插件的“Reduction”参数绘制一条自动化曲线,让插件在不同的时间段自动调整降噪强度。
  6. 利用频谱分析仪辅助降噪。 频谱分析仪可以直观地显示音频的频率分布,帮助我们找到噪音所在的频段。例如,如果发现 50Hz 附近有一个明显的峰值,那么很可能是电流声,可以使用 RX 的 De-hum 进行处理。很多宿主软件都自带频谱分析仪,也可以使用第三方插件,如 iZotope Insight、Voxengo SPAN 等。
  7. “串联”和“并联”降噪。 “串联”降噪是指将多个降噪插件依次加载在音频轨道上,每个插件负责处理不同类型的噪音。“并联”降噪是指将音频信号复制到多个轨道,每个轨道加载不同的降噪插件,然后将处理后的信号混合在一起。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获得更好的降噪效果,但也会增加处理的复杂度。
  8. 降噪前先备份。 降噪是一个破坏性的处理过程,一旦处理不当,就无法恢复。因此,在降噪前一定要备份原始音频文件,以防万一。
  9. 多听多对比。 降噪没有固定的参数,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。多听多对比,找到最适合的降噪效果。

四、 总结

总的来说,降噪插件是音频后期处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。选择哪款插件,取决于你的需求、预算和使用习惯。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些插件,让你的作品从此告别噪音烦恼!

最后,我想说,降噪只是音频处理的一个环节,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。不要过分追求“干净”的声音,而忽略了音乐的表达。记住,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,而不是用来炫技的。

(上面说了一大堆,其实我最常用的还是 RX,毕竟功能强大,效果也确实好。不过,如果你只是简单地降个底噪,NS1 也完全够用。总之,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!)

好了,关于降噪插件就先聊到这里,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其他音频处理技巧。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或者想了解的内容,欢迎留言告诉我!咱们下期再见!

Apple

Comment

打赏赞助
sponsor

感谢您的支持让我们更好的前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