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/S 自动化混音实战:以独立摇滚乐队作品为例
这次咱们不聊虚的,直接上干货。拿我最近混的一首独立摇滚乐队的作品为例,详细拆解一下 M/S 自动化技术在实际混音中的应用。这首歌的配置比较常规:人声、木吉他、电吉他、贝斯、鼓组。我会一步步讲解,如何通过调整不同乐器的 Mid 和 Side 信号比例、EQ 以及其他效果,来营造出更具层次感和空间感的混音效果。
先说下这首歌的情况和我的混音思路
乐队给我的分轨文件质量还不错,录音阶段基本没啥大问题。整首歌的风格是偏向于温暖、复古的独立摇滚,但又带点迷幻色彩。我的目标是让混音听起来既有包裹感,又要有一定的空间感和清晰度,不能糊成一团。同时,我还想突出人声和木吉他的亲切感,让它们成为整个混音的焦点。
在跟乐队沟通后, 他们表示希望这首歌曲可以有一些比较“抓耳”的东西,可以在众多独立音乐中被大家记住。
M/S 自动化混音前的准备
在开始 M/S 自动化之前,我们需要先对分轨进行一些基础的处理,包括:
- **电平调整:**确保每个分轨的电平都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内,避免出现爆音或者过小的情况。我一般会把峰值电平控制在 -6dBFS 左右。
- **基础 EQ 处理:**对每个分轨进行一些基础的 EQ 处理,切除不必要的低频,提升一些需要的频段。这一步不需要做得太细致,主要是为了给后面的 M/S 处理打好基础。
- **声像调整:**根据乐器的位置和功能,对每个分轨进行声像调整。比如,鼓组通常会做成一个比较宽的声场,吉他可能会放在左右两侧等等。
- 发送效果 建立发送总线,添加例如混响、延迟等效果。
M/S 自动化混音实战
接下来,就是重头戏了。我会详细讲解如何对不同乐器进行 M/S 自动化处理。
- 人声
人声是这首歌的灵魂,我希望它听起来既清晰又温暖。在 M/S 处理上,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:
code 1. **提升 Mid 信号的清晰度:**在人声的 Mid 信号上,我会用一个比较窄的 Q 值提升 2kHz-4kHz 附近的频段,这样可以让咬字更清晰。同时,我还会用一个比较宽的 Q 值提升 100Hz-200Hz 附近的频段,增加人声的温暖感。 2. **扩展 Side 信号的空间感:**在人声的 Side 信号上,我会用一个比较宽的 Q 值提升 8kHz-10kHz 附近的频段,这样可以让声音更开阔。同时,我还会用一个高通滤波器切除 Side 信号中的低频,避免低频浑浊。 3. **自动化控制:**我会根据歌曲的情绪变化,对 Mid 和 Side 信号的比例进行自动化控制。比如,在副歌部分,我会适当提高 Side 信号的比例,让人声听起来更宽广、更有力量感。而在主歌部分,我会降低 Side 信号的比例,让人声更集中、更亲切。
- 木吉他
木吉他在歌曲中主要起到铺底和烘托氛围的作用。在 M/S 处理上,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:
code 1. **突出 Mid 信号的质感:**在木吉他的 Mid 信号上,我会用一个比较窄的 Q 值提升 200Hz-500Hz 附近的频段,这样可以让木吉他的音色更饱满。同时,我还会用一个比较宽的 Q 值提升 2kHz-4kHz 附近的频段,增加木吉他的清晰度。 2. **扩展 Side 信号的空间感:**在木吉他的 Side 信号上,我会用一个比较宽的 Q 值提升 6kHz-8kHz 附近的频段,这样可以让声音更开阔。同时,我还会用一个高通滤波器切除 Side 信号中的低频。 3. **自动化控制:**我会根据歌曲的段落变化,对 Mid 和 Side 信号的比例进行自动化控制。比如,在间奏部分,我会适当提高 Side 信号的比例,让木吉他听起来更空灵。而在其他部分,我会降低 Side 信号的比例,让木吉他更稳定。
- 电吉他
电吉他在歌曲中主要起到节奏和推动的作用。在 M/S 处理上,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:
code 1. **Mid 信号的处理:** 电吉他的失真通常包含大量泛音,所以我通常只对mid通道做轻微的提升,以避免和人声打架,并突出其本身的失真色彩。比如在 300hz-500hz 附近。 2. **Side 信号的处理:**我会使用一个染色压缩器稍微压一下 Side 信号,让声音听起来更扎实。并切除低频。 3. **自动化控制:** 电吉他的自动化主要集中在失真程度上,我会根据歌曲的需要来控制失真的程度。比如,在副歌部分,我会增加失真度,让电吉他听起来更猛烈。而在主歌部分,我会降低失真度,让电吉他更柔和。
- 贝斯
贝斯在歌曲中主要起到低频支撑的作用。在 M/S 处理上,我一般不会对贝斯做太多的处理,因为贝斯的低频主要集中在 Mid 信号中。如果对 Side 信号做过多的处理,可能会导致低频发散、浑浊。但要切除Side通道的低频。我会确保贝斯的 Mid 信号足够清晰、有力,同时又不会和其他乐器的低频冲突。
- 鼓组
鼓组是这首歌的节奏骨架。在 M/S 处理上,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:
code 1. **底鼓:**底鼓的 Mid 信号主要负责提供力量感,我会用一个比较窄的 Q 值提升 60Hz-80Hz 附近的频段,增加底鼓的冲击力。Side 信号我通常会做切除,避免影响整体的清晰度。 2. **军鼓:**军鼓的 Mid 信号主要负责提供节奏感,我会用一个比较窄的 Q 值提升 200Hz-300Hz 附近的频段,增加军鼓的饱满度。Side 信号我也会做一些处理,比如用一个比较宽的 Q 值提升 5kHz-7kHz 附近的频段,增加军鼓的空气感。 3. **镲片:**镲片的 Mid 信号通常不需要做太多的处理,因为镲片的泛音主要集中在 Side 信号中。我会用一个高通滤波器切除 Mid 信号中的低频,避免和底鼓、军鼓冲突。Side 信号我会用一个比较宽的 Q 值提升 10kHz-12kHz 附近的频段,增加镲片的亮度。 4. **自动化控制:**我会根据歌曲的段落变化,对鼓组的 Mid 和 Side 信号的比例进行自动化控制。比如,在副歌部分,我会适当提高 Side 信号的比例,让鼓组听起来更开阔、更有气势。而在主歌部分,我会降低 Side 信号的比例,让鼓组更集中、更稳定。
补充说明
上面讲的只是一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,具体的参数设置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。M/S 自动化技术不是万能的,它只是混音中的一种手段。我们不能为了用 M/S 而用 M/S,还是要根据歌曲的需要来决定是否使用,以及如何使用。
在实际混音中,我会经常把 M/S 处理和其他的处理手段结合起来使用,比如压缩、饱和、立体声扩展等等。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,才能做出好的混音。
另外,在做自动化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变化过于突兀,要让听众感觉不到明显的变化。这需要我们反复聆听,仔细调整。
最后,我想说的是,混音是一门艺术,也是一门技术。我们需要不断学习、实践、总结,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。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,如果你有任何问题,欢迎随时交流。
进阶技巧:使用 M/S 压缩
除了 EQ,M/S 压缩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。通过对 Mid 和 Side 信号分别进行压缩,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声音的动态和空间感。
比如,在处理人声时,我们可以对 Mid 信号使用一个比较快的压缩器,来控制人声的动态,让人声更突出。同时,我们可以对 Side 信号使用一个比较慢的压缩器,来增加人声的宽度和包围感。 也可以在总线上对mid和side通道分别进行不同参数的压缩。
总结一下
M/S 自动化混音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技术,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声音的细节和空间感。通过对不同乐器的 Mid 和 Side 信号进行精细的调整,我们可以让混音听起来更具层次感、更具表现力。但记住,耳朵收货,不要被参数迷惑!
多尝试,多思考,你也能掌握这项技能。
(以上所有数值和频段仅为示例,请以实际听感为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