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中国传统乐曲穿上“现代外衣”:五声调式之外的改编秘籍
突破思维定势:五声调式不是唯一
1. 七声调式了解一下?
2. 民间调式:宝藏中的宝藏
融合西方元素:不是“拿来主义”,而是“为我所用”
1. 布鲁斯:不止“蓝调”那么简单
2. 爵士:玩转“即兴”和“和声”
实战案例分析:听听别人是怎么做的
1. 《茉莉花》改编版(龚琳娜)
2. 《十面埋伏》改编版(方锦龙)
3. 《春江花月夜》改编版(彭飞)
总结:改编,是一场“对话”
很多朋友在改编中国传统乐曲时,常常会遇到一个瓶颈:除了五声调式,还能怎么玩?感觉加点布鲁斯、爵士元素进去,又怕“水土不服”,显得不伦不类。别急,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,怎么让你的改编既有“中国魂”,又有“国际范儿”。
先声明一下,咱今天聊的,是面向有一定乐理基础和改编经验的朋友。如果你是刚入门的小白,建议先打好基础,再来看这篇文章,效果更佳。
突破思维定势:五声调式不是唯一
一提到中国传统音乐,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“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”这五个音。没错,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石,但绝不是唯一。很多时候,我们被“传统”二字给框住了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其实,只要你对乐理有足够深入的理解,就会发现,中国传统音乐的“调性宇宙”远比你想象的要广阔。
1. 七声调式了解一下?
你可能听说过“七声雅乐调式”、“七声清乐调式”、“七声燕乐调式”这些名词。没错,中国传统音乐里,七声音阶也是存在的。只不过,它们不像五声音阶那么“主流”,更多地出现在一些特定的乐种或乐曲中。
- 七声雅乐调式: 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,加入了“变宫”、“变徵”二音。这两个音的加入,让音乐色彩变得更加丰富、复杂,有点像西方音乐里的“大小调”体系。
- 七声清乐调式: 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,加入了“清角”、“闰”二音。这两个音的加入,让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“清幽”感。
- 七声燕乐调式: 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,加入了“变宫”、“清角”二音。这种调式听起来比较“异域风情”,有点像中东音乐的感觉。
如果你想让你的改编作品更具“古风”韵味,不妨试试这几种七声调式。当然,运用这些调式时,要注意保持音乐的“中国味儿”,不要完全照搬西方音乐的模式。
2. 民间调式:宝藏中的宝藏
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“学院派”调式,中国各地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调式。这些调式,往往与当地的语言、风俗、文化紧密相连,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。
比如:
- 内蒙古长调: 音调高亢、悠扬,常用“滑音”、“颤音”等装饰技巧,给人一种“天苍苍,野茫茫”的辽阔感。
- 陕北信天游: 音调粗犷、豪放,常用“大跳”、“切分”等节奏型,给人一种“黄土高坡”的沧桑感。
- 江南丝竹: 音调婉转、细腻,常用“加花”、“叠音”等装饰技巧,给人一种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温婉感。
如果你想让你的改编作品更具“地方特色”,不妨深入研究一下这些民间调式。你可以从当地的民歌、戏曲、器乐曲中汲取灵感,将这些调式的“DNA”融入到你的改编作品中。
融合西方元素:不是“拿来主义”,而是“为我所用”
很多朋友在改编中国传统乐曲时,喜欢加入一些布鲁斯、爵士元素。这种尝试是值得鼓励的,但要注意,不是简单地“拿来主义”,而是要“为我所用”。
1. 布鲁斯:不止“蓝调”那么简单
提到布鲁斯,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“蓝调音阶”。没错,蓝调音阶是布鲁斯音乐的灵魂,但布鲁斯音乐的魅力,远不止于此。
你可以尝试将布鲁斯音乐中的一些“特色和弦”运用到你的改编作品中。比如:
- 属七和弦: 这是布鲁斯音乐中最常用的和弦,具有强烈的“紧张感”,可以用来制造“冲突”和“张力”。
- 降七级和弦: 这是布鲁斯音乐中常用的“替代和弦”,可以用来制造“色彩变化”。
- 九和弦、十一和弦、十三和弦: 这些和弦在布鲁斯音乐中也很常见,可以用来增加音乐的“复杂性”和“丰富性”。
当然,运用这些和弦时,要注意“适度”,不要让音乐听起来太“西化”。
2. 爵士:玩转“即兴”和“和声”
爵士乐是一种非常“自由”的音乐,它强调“即兴”和“和声”。如果你想让你的改编作品更具“现代感”,不妨借鉴一下爵士乐的这些特点。
你可以尝试在你的改编作品中加入一些“即兴”的段落。比如,你可以让萨克斯、小号、钢琴等乐器来一段“solo”,让它们在你的音乐中“自由发挥”。
你也可以尝试在你的改编作品中运用一些“爵士和声”。比如:
- ii-V-I进行: 这是爵士乐中最常用的和弦进行,可以用来制造“流畅感”和“和谐感”。
- 和弦替代: 这是爵士乐中常用的“和声技巧”,可以用来制造“色彩变化”和“意外感”。
- 复合和弦: 这是爵士乐中常用的“和弦类型”,可以用来增加音乐的“复杂性”和“丰富性”。
当然,运用这些技巧时,要注意“分寸”,不要让音乐听起来太“炫技”。
实战案例分析:听听别人是怎么做的
说了这么多,可能你还是觉得有点“抽象”。没关系,咱来听几个“实战案例”,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。
1. 《茉莉花》改编版(龚琳娜)
龚琳娜老师的《茉莉花》改编版,相信很多人都听过。这个版本,在保留了《茉莉花》原有旋律的基础上,加入了大量的“人声实验”和“世界音乐”元素。比如,龚琳娜老师运用了“呼麦”、“花腔”等演唱技巧,让这首原本“小清新”的民歌,变得“大气磅礴”。
2. 《十面埋伏》改编版(方锦龙)
方锦龙老师的《十面埋伏》改编版,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。这个版本,在保留了《十面埋伏》原有“琵琶语汇”的基础上,加入了大量的“现代音乐”元素。比如,方锦龙老师运用了“电琵琶”、“效果器”等设备,让这首原本“古朴”的琵琶曲,变得“狂拽酷炫”。
3. 《春江花月夜》改编版(彭飞)
青年作曲家彭飞改编的《春江花月夜》则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音乐与爵士乐融合。他保留了乐曲 মূল旋律,但在和声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,使用了大量的爵士和弦,使得整首乐曲既有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味,又有现代爵士乐的时尚感。
这些案例告诉我们,改编中国传统乐曲,不是一件“非此即彼”的事情。你可以根据你的音乐审美、创作意图,选择不同的改编策略。只要你对音乐有足够的热爱和敬畏,就一定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“改编之道”。
总结:改编,是一场“对话”
改编中国传统乐曲,就像是一场“对话”。一场你与“传统”之间的对话,一场你与“现代”之间的对话,一场你与“世界”之间的对话。在这场“对话”中,你需要保持一颗“开放”的心,一颗“敬畏”的心,一颗“探索”的心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创作出既有“中国魂”,又有“国际范儿”的音乐作品。
希望今天的分享,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。如果你有任何问题,或者有更好的改编思路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咱们一起交流、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