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7DJ

棚虫血泪史:新手常犯的10个混音误区,第5个毁了我三支监听音箱

32 0 棚虫老张

误区一:EQ当万能橡皮擦

误区二:压缩器当音量遥控器

误区三:混响当遮羞布

当年在百花录音棚当学徒那会儿,我师傅常说:'混音就像炒菜,火候差一丝味道就变馊'。可刚入行的愣头青哪懂这些?直到有次给民乐组合混《百鸟朝凤》,把笙的动态压成了电子合成器,被老艺人指着鼻子骂'糟践传统',这才开始认真琢磨起门道。

误区一:EQ当万能橡皮擦

见过不少新人拿着FabFilter Q3就像拿了尚方宝剑,遇到问题就无脑切切切。上周有个做嘻哈的小伙,硬生生把808底鼓的80Hz切掉12dB,结果整个低频像泄了气的皮球。其实要解决低频浑浊,不妨试试把150-300Hz衰减3dB,再给军鼓的900Hz做个窄Q值提升,这比大刀阔斧砍基底聪明得多。

误区二:压缩器当音量遥控器

记得第一次用LA-2A压人声,attack调到最快release拉到底,活生生把情感起伏压成了心电图。后来台里的混音师老马教我:'看波形说话不如听呼吸节奏,主歌用30ms attack留点齿音,副歌改10ms让字头更有冲击'。现在看到有人把压缩比设成10:1还拼命降threshold就手痒。

误区三:混响当遮羞布

去年帮独立电影做环境音效,导演非要给市集场景加hall混响,说要有'史诗感'。结果放样片时,卖菜吆喝声听着像在教堂念经。后来改用Altiverb的仓库脉冲响应,predelay调到120ms,混响时间控制在1.2秒,这才还原出菜市场该有的烟火气。

(此处省略七个误区的详细技术分析和实战案例)

说到底,混音最忌闭门造车。上周去798艺术区听电子乐演出,发现那帮先锋音乐人早就不用传统套路:人家拿板砖录环境噪声当sidechain源,用卷积混响加载炒菜声做glitch效果。所以啊,与其纠结SSL和API哪个更'模拟味',不如揣着Zoom H6去菜市场录段真实动态——毕竟,混音的真谛不在插件参数,而在你耳朵里装着的市井烟火。

Apple

评论

打赏赞助
sponsor

感谢你的支持让我们更好的前行.